木瓜栽培管理簡要指南
台灣木瓜以中南部平地與設施栽培為主,全年可種。木瓜適生溫度 21–33℃,需排水良好、pH 6.0–6.5 的砂質壤土。近年多以 32 目網室防蟲,降低木瓜輪點病毒(PRSV)及小型害蟲風險。
栽培流程與生育重點
-
育苗與整地:苗期需設施防蟲,使用健康種苗,以兩性株為主。整地時施入完全腐熟有機質肥(約 10 噸/公頃),配合基肥翻入,並設置支柱、防風網與排水系統。
-
定植活棵:選晴朗日種植,避免連雨。插設支柱與主幹柔性綁縛,定植後穩定供水,避免過量氮肥。
-
營養生長:定植後 1–3 月以氮肥搭配高碳液肥為主,保持 18–22 片有效葉。去除腋芽與畸形花,促進主幹健壯。部分栽培採斜栽或偃倒矮化,利於管理與採收。
-
開花坐果:約 3–5 月開始,注意補充鉀、硼、鈣鎂搭配高碳液肥,注意缺硼易造成畸果。乾旱期需穩定灌溉。
-
果實發育:依樹勢疏果避免負載過重。雨季改以穴施肥,減少淋洗。持續清除老葉、病葉與病果,維持通風與衛生。
-
採收管理:定植後 8 個月左右可採收,果皮轉色 1/3 為常見標準。採收後需分級、預冷與清潔包裝。
-
更新與休園:產期末或病株率高時,全面清園並補充有機質與改良土壤,避免連作障礙。
肥料管理
-
基肥:酸性土壤可施石灰改良,鹼性可用硫磺粉調整。基肥以腐熟堆肥全層撒施,並視土檢調整 N-P-K-Mg-Ca-S 與微量元素。
-
追肥:定植至初採期以小量多次為原則。雨季前進行穴施(樹冠周邊 4–6 穴,深 40–50 cm,分層覆土),有效降低肥料流失。颱風淹水後,應先整枝降負載,待根勢恢復再施肥。
病蟲害管理
-
PRSV(輪點病毒):蚜蟲、粉蝨為主要傳播媒介,預防蟲害為主要防治手段。實際上以設施栽培、病株剷除、苗期套袋或反光材預防為主,無有效治療藥劑。
-
果疫病(Phytophthora):雨季常見,應清園並噴施合法銅劑類藥劑。
-
黑腐病(Erwinia):由傷口感染,需加強衛生與防傷,利用新光合發提高植體碳氮比能增強對病蟲害的抵抗性。
-
炭疽、白粉病:保持通風與移除病葉,必要時依規輪替用藥。
-
粉介殼蟲:乾旱或花期易爆發,苗源檢疫、防螞蟻與初期油劑噴灑有效。
-
葉蟎:乾熱環境常見,早期偵測與輪替殺蟎劑管理。避免過量氮肥並維持濕潤。
雨季與颱風對策
-
防水排水:高畦、暗管與覆蓋材,暴雨後及時揭開排水透氣。
-
施肥:雨季前完成穴施,強降雨後先降負載,再恢復施肥。
-
防風:颱風前加強支柱固定,風後注意補做遮蔭防日灼。
-
清園:雨後立即清除病果與落果,避免病害擴散。
總結
-
木瓜栽培重點在於選擇適當時機與環境定植,兼顧肥培、病蟲害預防與雨季颱風管理。採用設施栽培、防病清園與紀錄管理,可穩定產量並提升品質,達到精品果品標準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