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的有機農業始於民國75年,至今已推動30餘年了,算一算,當年出生的小嬰兒至今都已成年,成為國家的中堅份子,但我們台灣的有機耕種面積,卻還未超過可耕地面積的2%。

有機農業,明明是很好的理想,為什麼推起來困難重重?

什麼是有機?

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(FAO)對有機農業的定義,「是一種促進及加強農業生態系健康的整體系統管理方法,包括增加生物多樣性、促進生物循環及提升土壤生物活性。」那麼,台灣政府對於有機農業的態度,有沒有符合這樣的概念呢?

在台灣,以結果論有機

有機農業的最佳結果《農藥零檢出》固然有機農民極力爭取的目標,但重要的是在栽培的過程中能秉持《有機的友善精神》,貫徹落實的進行有機栽培。只不過若沒達到農藥零檢出,很抱歉,依照現行規定,不能算是有機栽培,有農民辛勤許久的心血,就這樣硬生生地被否定。珍愛土地與環境的我們選擇以《有機》方式種植與生活,但如果我們又不斷地被結果不如預期而遭受到否定,我們有多少人還能夠堅持《有機》?

又根據國際食品法典(CODEX Guidelines)第六條「由於普遍性之環境污染,有機農產品無法保證不含有農藥等殘留物質,然而其生產方式應可使其含量減至最低。⋯⋯有機農業最重要的目標是將土壤、植物、動物和人類共生社群的健康與生產力進行最佳化。」,由此可見,國際上認為有機未必不會有農藥或毒物殘留物質,但有機農法能夠最大限度降低這些具有潛在健康威脅物質,透過食物進入到我們體內的可能性。

或許我們該認真思考,我們想要的《有機》是一種與生態環境共處的和諧態度,或只是一個為了滿足我們非理性的慾望,且可精確量化的科學結果?再者,我們要爭取讓更多農民加入且落實有機栽培精神,還是需要更多農產品符合《零檢出》科學結果呢?

時事補充
(1061102 新增)
今天一篇「種有機卻不用有機種子?學者批有機種子標準形同虛設,應儘速修法」的文章又掀起大家熱烈討論,有學者提到「有機栽培需要使用親代/母本為有機栽培的種子」「要把農藥徹底趕出台灣」,甚至還有「有機種子應保留生物多樣性」、「反對遺傳背景均一、透過人工、生物或機械手段控制授粉的F1品種」這些專業的意見,並要求政府強制規定有機栽培者一定得使用有機種子。但一般來說,能自行留種的種子,其品種性狀的遺傳保留較為不穩定,可能種一種就失去原本的品種特徵了。俗話說,歹竹出好筍,品種特徵轉變的最好例子。

還有原生種雖然保留較多的多樣性,有些抗逆境性比較好,但是有一好就沒兩好,因為植物的生長週期能夠利用的能量是固定的,所以,當特定品種的抗逆境力越強,意味著得犧牲其他用途的能量資源。舉例來說,耐熱品種的高麗菜就沒有不耐熱的高麗菜來得好吃,原因就是資源分配的問題。但是高麗菜的用途多元且市場需求量大,所以耐熱品種的高麗菜在怎麼樣難吃,也是有它的市場,比如說水餃、鍋貼、菜包裏頭用的高麗菜,大概都是這品種的居多,而非耐熱型的品種則主要用以滿足鮮食需求。

回過頭來看,有機農業是否能成功,除了要有理念之外,所生產的農產品是否能同時符合市場的趨勢與需求,才是有機農業能不能站穩腳步的關鍵。至於有機栽培是不是要強制規定只能使用有機種子,一方面要考慮市場對有機適用品種的接受度,另一方面也要考慮農民栽培成本的問題,這關鍵的兩點想清楚,才能將台灣有機農業&農民的未來,導向正面向上的康莊大道。

 

--
1090602 修改
1061031 發布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有機農業 生態平衡
    全站熱搜

    佑辰農好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