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點:彰化縣和美鎮新中路
插秧時間:104年4月1日上午
秧苗前處理:3/31下午以根發1000倍 + 百發酵素 800倍噴濕
照片紀錄
第一周(4/9)生長觀察紀錄:
上圖是實驗組,插秧前處理過根發及百發酵素,下圖為未進行任何處理之對照組。
隨機各拔一欉秧苗帶回公司觀察與測量根長,實驗組平均根長11.04公分,對照組平均根長只有9.5公分,而且實驗組已經開始大量分蘗。
下圖是將根系浸在清水中,觀察主根及鬚根發育情形,實驗組明顯優於對照組。
第二周(4/14)生長觀察記錄:
上圖是實驗組,下圖是對照組,這兩張照片拍攝的高度與角度力求一致(約12排),可以看出實驗組的生長情形明顯優於對照組,而這樣的情形越後期會越明顯。
第三周(4/21)生長觀察紀錄:
下圖是實驗組近拍,從左邊數來1-8行是實驗組,其餘為對照組,可看出明顯差異。
上圖紅色箭頭所指的八行是實驗組,和鄰近未處理之對照組比較,實驗組生長情況較為良好且旺盛。
下圖是站在對照組區域拍攝全景,左方實驗組很明顯呈現一條茂密綠色帶狀區域,表示實驗組葉片及分蘗情況較為良好。
第四周(5/1)生長觀察紀錄:
實驗組與對照組概觀,實驗組行與行之間空隙已不明顯(兩行間的葉片開始重疊),而對照組行與行之間仍可稍微看出明顯之空隙。
觀察上圖實驗組,兩行之間葉片已有相當程度之重疊,下圖對照組重疊情況還不明顯。這是因為實驗組與對照組生長程度不同而產生之差異。
接下來開始間隔兩星期追蹤觀察紀錄,一樣會在這一篇進行更新。
--
第六周(5/15)生長觀察紀錄
這次去觀察忘記帶皮尺,只好用右腿長褲來作長度參考。測量的方式為腳掌平貼於水稻植株旁的土面上,以手輕輕將稻葉拉直立後靠在右腿上,觀察稻葉長度,隨機抽樣各5株,去掉最高與最矮之極端值,取中間三張放上來。
上面三張是實驗組,下面三張是對照組。在經過一個半月的資源爭奪戰之後,實驗組的高度明顯比對照組增加不少。
第八周(5/29)生長觀察紀錄
(下圖)水稻開始零星抽穗了,按這樣來看,6/12應該穗應該都抽好了準備開花。
偷拔一些來測看看高度,挑選目標都是最外側的分蘗。
實驗組株高(cm):76、76、82、86、86,平均81.2 (+18.5%)
對照組株高(cm):63、66、68、70、75,平均68.5 (+0%)
雖然長得比較高,但園主大哥好像都沒再去照顧噴藥,有點擔心到時候產量反而不如預期Orz...
第十周(6/12)生長觀察紀錄
出乎意料之外,水稻們幾乎都開完花了,現在進入「入漿期」,穀粒會一天比一天還要飽滿。
水稻的高度也比兩個星期之前更高了一些,拉尺算了一下,這區的實驗組平均大概有90~95公分左右,對照組大概在75~80公分上下。
實驗組、對照組和全區使用田共三組,今天隨機摘取路邊各取6穗計算穗長、總穀粒數及總重量,不過因為實驗組及全區使用田不小心被我混在一起分不清楚誰是誰,再加上混在一起的與對照組的成熟度也已經出現差異,有出現可提早收割的情形,因此以下的數據僅供參考。實際成果還是得等到收穫那天分組重新取樣,樣本數也要增加,做為最終結果統計依據。
組別 | 實驗組 | 對照組 | 全區使用組 |
平均穗長(公分) | 22.8 | 25.6 | 23.5(-8%) |
總穀粒數 | 709 | 773 | 834(+8%) |
總重量(公克重) |
19(+11%) | 17 | 23(+35%) |
備註 | 穀粒較為飽滿 | 空包彈多 | 穀粒較為飽滿 |
※為方便計算,空包彈有計算在總穀粒數內。 |
接下來就是期待6/26的情況囉,穀粒應該會更加飽滿吧!
第十二周(6/26)生長觀察紀錄
遲了一步,今天去水稻已經收割完畢了,千粒重跟平均顆粒數/穗沒得測量了Orz
王大哥是說有處理 比 沒處理 的 多「一刈(註)」多,若以懶人操作來講,CP值應該算不錯了啦!(才用一次而已,六分多地噴秧苗的成本才幾百塊!)
註:刈,台語發音為"卦",一刈相當於每分地100台斤或每甲地1000台斤。
--
1040701 更新
1040511 發布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