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統慣行農法的操作,施重肥,採收之後地面仍殘留大量化學肥料,導致嚴重的鹽積障礙。直到土地無法順利種植時,我們農民才會將土地翻耕,泡水方式將土壤中殘存的肥料洗掉,或者改種一期水稻將土壤殘餘肥料用光,下一期再重新造畦,然後重複同樣的方式。

看到我們農民用錯誤方式對待的土地,令人不禁感到心痛,同時也替「化學肥料」背上的污名感到難過與不值。在現今人口數量爆炸的年代,若不是有化學肥料做後盾,現在應該是饑荒與戰爭頻傳的年代。明明有機肥料與化學肥料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肥份並無不同,只因人類的貪婪與不知節制,化學肥料就貼上負面的標籤。

下面的相片就是最傳統且常見的施肥方式。作物在採收後仍殘餘大量未吸收肥料,不但傷害土地,其實也造成資源的浪費,提高生產成本。殘餘的高濃度肥料留到下一期耕作時,反而會造成農作物根部發育受阻(鹽分過高)、吸收效率降低導致生長遲滯,但我們可愛的農民大多有「長不大就是缺肥」的迷思,於是就更拼命下肥料,然後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。

DSC_0265.JPG

剛定植沒多久,農民覺得肥施的多才會長大,於是大把大把地灑上肥料

DSC_0317

下面這張是慣行農法之下,等待成熟採收的白花椰菜。重肥(特別是鉀肥)導致根系發育受阻,無法盡情伸展開,也因此葉片生長排列會呈現"V字型",一般來說,葉面垂直投影面積就是根圈分佈伸展的面積,表示根系被高滲透壓的環境給困在小小的區域裡邊,減少光照面積,降低水分蒸散,但同時也會降低葉片進行光合作用效率。而靠近中午炎熱時,會容易因水分補充不及,下位葉片葉柄膨壓不足,容易出現俗稱「睏中晝」的情形。

DSC_0316  

生態友善農法

下面這兩張是紀大哥的菜田,肥料一期只施用一~兩次,量也減了大約7成,其餘的肥料選擇噴藥時加入即溶肥從葉面補充。這個概念是我們經過不斷地溝通討論的結果,理由很簡單,土壤肥力不足要補充很容易,但是過量的時候,卻沒有辦法回收。為求精準用肥,我們給他幾個判別的建議,並推薦幾款好用的葉面肥搭配使用,確保產量穩定,接著輔以我們的友善資材,再提升品質。

經過近兩年的努力之下,紀大哥的生產穩定平順,肥料用量是傳統的20-30%左右。用藥部分,紀大哥平日天氣平順的時候是使用生物防治方式,以微生物來控制病害。若非得使用農藥,低毒性、殘留期短、對生態衝擊小的推薦合格農藥是他唯一選擇,並使用兩種不同作用機制的低毒農藥交替使用,降低抗藥性發生,幾年下來,農藥用量也較其他人減了約20%,相信持續下去,藥能越用越少。

看看下面照片,這樣的田土看起來是不是健康很多?但是產量卻沒有因此而減少,而且比傳統慣行更容易管理。施薄肥,葉色比較不會過於濃綠,病蟲害也會稍稍減少,容易控制。

 

DSC_0254.JPG\

下面這兩張都是同一天定植的白花椰菜,下面這張的是生態友善農法,肥料減量,根系受肥料影響小,能夠盡情伸展生長,水分吸收好,因此白花椰菜葉片排列成碟型,蒸散作用與光合作用旺盛。

DSC_0318

這一張是鄰田採用慣行農法的白花椰菜,葉片生長排列呈現"V字型"。

DSC_0319    

--

1050422 修正編輯

1040415 發佈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施肥 慣行 生態友善農法
    全站熱搜

    佑辰農好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